http://www.fjweb.fju.edu.tw/span_yulucas/materia/materia5_1.htm

轉載

西班牙文化概論

導論

西班牙早期的大多數藝術作品,都是由教會宮廷上流社會階層所有,而且只供應西班牙貴族階層欣賞。作品的內容總是不離基督宗教的主題,不外是聖徒的生活祈禱或是基督的神蹟。此外,還有上層人士的尊貴畫像,其中佔最大比例的則為描述教會的無上神權。幾乎在任何世界級的收藏中,西班牙藝術均佔有評價極高的地位,這或許是150多年前,西班牙本土畫家也無法預料到的事。直到最近,西班牙最早期的藝術傑作才為世人所發現。約一百多年前,在西班牙洞穴中發現(尤其是在阿爾塔米拉附近)史前壁畫(Las pinturas rupestres de la cueva de Altamira 1),以及隱藏在西班牙各處教堂中白牆後的中世紀壁畫。

這些洞穴中每一個圖畫都帶有符號意義,很明顯地顯示出這些圖畫是一種原始的記事系統。圖畫內容大多描繪鮮麗的野牛、馴鹿和其他動物。與壁畫一起被發現的小石頭和骨骸雕刻,目前都在西班牙的考古學博物館中展出。一般人認為,史前之所以出現大量的動物藝術品,主要是為了祈求狩獵能夠豐收。而洞穴古畫所展現強有力的風格及心靈感觸,對廿世紀的藝術家,尤其是米羅(Miró)畢卡索(Picasso),影響至深。

在中世紀,朝聖者的足跡與貿易路線大大地擴展開來,為西班牙的宗教畫系統,注入了法國和義大利、荷蘭和德國、近東和北非等地的藝術風格。所有由教會贊助的畫家都受到了外國畫風影響。因此,在萊昂(León)大教堂的圖畫室、El Escorial,及其他天主教堂和博物館中的珍藏手稿裡,可以發現中世紀壁畫的裝飾特色,就是圖案大膽奔放用色華麗,以及線條強烈鮮明。這些早期中世紀的手稿插圖,也深深的影響了米羅畢卡索其他二十世紀的藝術家

早期中世紀壁畫,最令世人驚訝的發現之一,是在Oviedo一座名叫山度雅諾Santullano港的小教堂中發現的。這所教堂大約興建於九世紀初。在Oviedo附近,除了掘出前羅馬時期的繪畫之外,也曾挖掘出古羅馬渡假別墅的鑲嵌壁畫,這些壁畫與義大利龐貝城中保持的羅馬古壁畫類似。很明顯這所小教堂的精美飾畫,是受了龐貝城壁畫的靈感啟發。

與其他歐畫派的聖畫比較,我們可以發現西班牙聖畫的表現相當直接,且可以在其中領會到西班牙人的日常生活中,有一種特別的尊嚴感。Oviedo壁畫有其古典的起源,而歸納壁畫的特色就會發現,畫中描繪的景象,根本就是一套古羅馬詩人威吉爾(Virgil)的詩句。

Burgos附近的Soria,有個村落叫做Castilla de Berlanga,村中有一座興建於十一世紀Ermita de San Baudelio教堂,這是另一座藏有十二世紀壁畫的教堂。這所教堂和其堂中壁畫,都是莫札拉布風格(Mozárabe)的經典之作。教堂上棕櫚狀的中央角柱,向四處散開形成許多拱頂。四週均佈滿了聖經上的景象,以及異國風味的走獸,如熊、單峰駱駝和象,以及象徵性的狩獵景像。從這樣的繪畫規模來看,我們可以推測這些壁畫至少是由兩位以上的藝術家通力完成的。

------------------------------------------------------------------------------------------------------

1.La cueva de Altamira 位於Cantabria自治區的Santander省,於1879年由Marcelino de Sautuola發現。洞穴中的壁畫可追溯自西元前1萬八千年,壁畫以當時的動物為臨摹對像,栩栩如生,保存良好。

        11-13世紀

Cataluña的羅馬式藝術:目前在Barcelona有一所Cataluña藝術博物館,館中收藏有大部份的Cataluña地區的「原始古物」,其中有一部份約1123件,是取自Pirineos山區Lérida的達烏(Tahull)聖克里明特教堂(Sant Climint)之壁畫。據藝術史學家考證,其風格與瑪德盧埃洛的壁畫,有許多相同之處。

由北非入侵西班牙的摩爾(moros)人,也為西班牙藝術增添了平滑多線條,以及色彩明亮等風格。此外,在幾度與東方接觸後,東方繪畫的新風格,由拜占庭經義大利,穿過地中海而源源流入。以分析的眼光看西班牙藝術,就可以想起伊斯蘭教和基督教其實都是源自東方的宗教。尤其是Cataluña的羅馬式風格,強烈呈現出拜占庭風格影響的效果:墨守成規的外型,人物畫的主角幾乎毫無表情。即使繪畫主題是恐怖的殉難,人物表現也依舊呆滯無神,就像Ermita de Santa Julita de Duero,內那幅十二世紀畫風的祭壇畫一樣,人物幾乎都是清一色的表情,毫無變化可言。這些畫目前也在Barcelona展出。此外,在達烏的壁畫也包含了西班牙中下階層庶民的生活,有幅景象是描述拉撒路(Lazarus)靠著他的十字柺杖,一頭狂喜的狗正在舔他,充分表現出了庶民生活的景象。

羅馬式美術反映了封建城巿文化藝術的崛起,它為迎接城巿文化的代表-哥德式藝術奠定了基礎,是中世紀藝術臻於成熟的第一個階段。

14-15世紀

地方畫派:在14-15世紀之際,也就是中世紀末期,和文藝復興的初期,隨著西班牙人光復行動國土的進行,地域性的西班牙畫派也逐漸發展。他們畫室中的產品顯得很樸實,偶而也具鄉土氣息,但卻無法與Flandes或義大利等商業中心工作的藝術家完全斷絕關係。儘管歐洲各王國間的文化和思想發生歧異,但是在技術上屢獲突破的北歐,以及北義大利畫派,卻深刻影響了整個歐洲大陸藝術家的畫風。

 

14世紀初葉,佛羅倫斯畫家喬托(Giotto de Bondone)已脫離了義大利-拜占庭式(Italo-Byzantine)的風格。這位畫家自行創立了在寬廣的空間中,堅實、遲鈍以及框狀的形像。在人性化的文藝復興以前,藝術家的創作很難引起一般人的興趣,而喬托則是第一個在他活著的時候,就被視為天才的藝術家。

 

到了14世末葉,一種還是屬於「哥德式」的風格,由勃艮第(Burgundian)和法國的宮廷流傳出來。因其結合了Flandes藝術的細膩描繪,和義大利-拜占庭對格式與色彩的熱愛,形成了「國際哥德式」風格,此風格突顯出色彩的華麗,以及對個人心理一種全新的探討。對這種十五世紀混合風格的掌握.最得心應手的就是法蘭德斯畫家羅傑.馮德.魏登(Roger van der Weyden) ( 註1 ) 。路易.博拉沙(Luis Borrassa)大約在1412年間所繪成的聖克拉拉(St. Clara)祭壇,目前收藏在Barcelona,它是以Cataluña繪畫風格來詮釋「國際哥德式」風格的典型作品。

 

祭壇畫,就是在一塊木板上著色(意指上漆)、雕刻或作作畫,是光復時期(Reconquista)的藝術家最重要的一種表現方式,此稱為「雷塔勃洛」(retablo)時期。在這生氣勃勃的年代裡,西班牙的壁畫絕跡了,祭壇前聖畫也衰萎了,只有祭壇後部所置的裝飾畫(retablo)開始嶄露頭角,在教堂中獨領風騷。它上端直抵天花板,後面由一堵牆支撐著,高掛在典型的西班牙教堂東端。

 

一塊來自聖麥可傳奇教堂(Legend of St Michael)祭壇的木板畫(目前收藏在普拉多美術館中),由十五世紀上半葉,一位軼名的Aragón畫家所繪。此畫充分表露出西班牙式的坦白和有說服力的真誠,以及國際哥德式的裝飾風格

15-16世紀

文藝復興時期:西班牙-法蘭德斯藝術風格,於FernandoIsabel時代達到顛峰,此時期是愛好藝術收藏的時代。Fernando Gallego的成名作-《聖殤》(Piedad,目前存於普拉多美術館),這位將西班牙-法蘭德斯風格發揚光大的畫家,結合了國際哥德式的修飾風格,與自喬托以來的紀念碑風格。

 

有人可能會以為發思古之幽情的義大利文藝復興運動,或許不會被西班牙冷酷的、被修士操縱的藝術型式所吸引。不可否認的,教會和宗教法庭一再聯手反對裸體繪畫。在西班牙藝術中,不管是任何情形,以裸體入畫的方式都極為罕見,這也是為什麼Goya的名畫《瑪哈》(Maja)是如此的令人震驚。安德烈.曼太尼亞(Andrea Mantegna)的義大利式傑作《聖母之死》(La muerte de la Virgen)(目前收藏在普拉多美術館)畫中充滿高度文藝復興透視法的畫風,當年由Felipe IV帶到西班牙。但是這麼多年來,很少有西班牙藝術家會嘗試這種風格來作畫。西班牙繪畫中的圖形人物,一直在法蘭德斯和拜占庭式的圖畫空間裡打轉。經驗主義透視法則,早在1718世紀就已風行一時,但是直到今天,西班牙畫壇還是鮮少嘗試這種技法。

 

 

Carlos I起,西班牙藝術家從義大利帶回的作畫技巧,在哈布斯堡王朝1中興起收藏外國繪畫的熱潮,使西班牙繪畫喪失了大部份的鄉土風格,但卻創造了西班牙繪畫的另一顛峰。黃金時代未期的數十位大師中,一位名叫Francisco Ribalta所繪製的《聖方濟》(San Francisco)(普拉多美術館的收藏之一),畫中以賞心悅目的筆調,描繪出一隻可愛的西班牙小綿羊,正爬上聖哲的厚板床。此畫風與技巧都明顯地看出此畫己脫離了鄉土風格。

------------------------------------------------------------------------------

1.即奧地利王朝(Casa de Austria)

17-18 世紀

寫實主義:西班牙繪畫的黃金時代,自Fernando e Isabel王朝開始,一直延伸到Felipe IV。宮廷畫家維拉斯蓋茲(Velázquez)的去世代表了西班牙畫風又走入另一個時期。Velázquez生前幾乎僅以世俗的題材作畫,他所致力捕捉的,不僅是西班牙的尊嚴,也是西班牙的榮貴。

16世紀末葉,義大利和西班牙的藝術家共同創造出一種「過份」強調獨特的風格,也就是對文藝復興運動的一種高度精神反叛。其中最偉大的藝術家多明尼科.德多科波羅斯(Domenikos Theotocopoulos),也就是大家耳熟能詳的埃爾.葛雷柯(El Greco),他千里迢迢來到西班牙,想為篤信天主教的Felipe II所興建的El Escorial宮作畫,但是他那怪異、搖曳不定的拜占庭畫像,實在無法獲得Felipe II的青睞。這位國王心目中所想要的,是一些完全與其父生前好友提香(Titian)不同的東西。

El Greco擅長兩種型式的繪畫-人物肖像和宗教畫,他的作品在西班牙受到廣大的歡迎。他的肖像畫最能展現出其繪畫中真實的一面,其作品《一個以手拊胸的紳士》(El caballero de la mano al pecho)尤為上品精作。

畫中深沉的背景,突顯出畫中主人的臉龐以及優雅;修剪得宜的手指,更展現出其細膩的觀察力。在宗教畫方面,他則展現出一種有別於傳統之外的內容,他摒棄宗教式的虔誠表達,以及脈絡分明的神秘主義色彩,而改採以異端裁叛與宗教狂熱兩個互相衝突的情感來表現,是西班牙宗教畫的一大突破。El Greco的作品至今仍有相當多的複製品流傳,足見他在生前就享有很高的知名度。

17世紀是西班牙的政治、經濟更加衰落,而在藝術上卻是走向成熟的黃金時段。在這個時期裡,西班牙的藝術界人才輩出,使西班牙畫派具有全歐洲的意義。西班牙畫派的繁榮,不能說與16世紀下半及17世紀初的西班牙文學無關,或許我們可以說,西班牙的文學大師及戲劇大師Cervantes的作品,啟迪了西班牙的思想,開拓了現實主義的道路。

Lope de Vega就說過:「藝術要表現時代,把我們在生活中看到的東西反應出來。」CervantesLope de Vega啟發了後來的藝術家去觀人們的愛好和理想,並力求把整個民族精神忠實地反映在作品中,而西班牙藝術中「波德格聶斯」(bodegones)就是在種精神下發展起來的。

儘管西班牙藝術家大多服務於宮廷,但他們有些作品卻不受宮廷的約束,這並不是宮廷的寬容,而是他們的創作深受良心驅使所致。西班牙美術還有一個特點,就是他們的肖像畫特別出色,尤其是為下層人民所畫的肖像,充分表現人們那種嚴肅、剛毅、堅定的力量,這在別的國家作品中是較少見的。

17世紀上半葉,西班牙美術的黃金時期有三位代表人物,他們是里貝拉(Ribera)、維拉斯蓋茲(Velázquez)、慕里歐(Murillo)Ribera,這位在西班牙那不雷斯(Spanish Naples)作畫的西班牙畫家,以及VelázquezMurillo和佛朗西斯哥.左巴朗(Francisco Zurbarán),這三位塞維爾的畫家將西班牙美麗的靜物畫(bodegones)滲入大型的敘述畫作中。

敘述畫的特色是較不帶情感,純粹以寫實手法來表現。這三位塞維爾畫家將靜物畫與敘述畫融合在一起,使畫面呈現較柔和的感覺。以畫中的某些技法來看,我們可以發現Velázquez曾受到盧本斯的啟發,他那幅為Felipe IV的隱宮所繪製的《布雷達的投降》(La Rendición de Breda),描述位在安特衛普(Antwerp)北方幾英里處,一場圍城戰的結束。畫中充份表達出圍城結束後,那種真正寬大為懷的精神。

 

19-20 世紀

現代畫的出現:西班牙藝術作品遺續深達,在19世紀前,西班牙畫家努力向荷蘭和義大利藝術家學習。在經過幾世紀之後,到了19世紀,他們本身已具備高度的影響力了。VelázquezGoya這兩位西班牙宮廷畫家,他們表現出細膩的寫實主義畫風,對於眼前的任何對象,他們均能採用相當細膩的處理技巧,使法國印象派畫家羨慕不已。至於Goya,這位舉世公認最富創意的畫家,他利用寫實主義手法,將「噩夢」繪入畫中。在他首次嘗試這樣的畫法之後,有時也被視為現代藝術的祖師。海明威曾對Goya那幅肖像畫《查理四世家族》(La Familia de Carlos IV)(目前收藏於普拉多美術館)作了生動的評論:「將口水都畫進了每一幅臉龐中。」

------------------------------------------------------------------------------------------------------------------------        ( 註1 ) Roger Van der Weyden(約1400-1464)是繼Van Eyck兄弟之後Flamands最傑出的畫家,建立在法蘭獨到的細膩自然寫實,在其文靜典雅的風範裡,明顯地深受到他同時代的義大利文藝復興時代畫家Fra Angelico的影響(曾於1450年旅居佛羅倫斯),經常透過其獨特的精細之線性形式及亮麗色彩來展現其表現立與感情,完美的傳遞一種超凡宗教情感,展現與Van Eyck兄弟截然不同的風貌世界。

哀悼(約1450年) 是Roger Van der Weyden最具代表性及成熟的傑作,在受到義大利佛羅倫斯畫派的感染下,戲劇性強化悲劇性人物表情之表現力最佳的寫照。在這紀念碑性的山頭墓匛自然風光裡,展現耶穌基督靜謐之軀體剛從後遠方十字架上鬆綁下來,身摞著白床單有氣無力的軀體由五位尊者所扶持,明顯地左邊是身穿深藍袍頭上帶著白頭巾的聖母,感性哀嚎的神情。右邊身穿大紅袍的是年輕的聖瓊(Saint-Jean)赤腳站在墓碑上,俯身扶著耶穌基督,後方兩位(一禿頭及一帶帽子)身穿著刺繡尊貴服飾的老尊者支掌著耶穌的軀體,前方聖母馬德蓮哀傷的跪在墓碑邊面對著耶穌基督。主-耶穌之軀體在白色對照中成為整個畫面的核心,環繞人物則以運動的形式強化律棟節奏及在亮麗色彩建構中達到完美,感性傳達悲劇性及戲劇性的氣圍場景。超凡山頭上正遠方三座十字架強化敘述性故事意涵,經由左右邊婉蜒小徑將觀眾視線引向遠方中古世紀城邦都會,舒暢窒息的悲劇場景及給予想像空間。

(圖)哀悼(約1450年) 油畫木板 111×95公分 菲冷翠烏菲茲美術館收藏。

cbc0121 / Xuite日誌 / 回應(1) / 引用(0)
沒有上一則|日誌首頁|沒有下一則